作者/科法所 2009級 碩班 吳佩珊
在華中科技大學的熱情邀約下,交大科法所倪貴榮老師帶領碩班黃珮珍、呂書瑋、吳書瑜以及筆者共四位同學,於今年七月初前往武漢參加華中科技大學與其他四校合辦的「荊楚文化行暨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法雨繽紛夏令營」。
本次出訪並非由本所教師組成的參訪團性質,而是由數所大學邀約(包含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湖南藥理大學等等),由我們派員前往參加的夏令營和文化交流性質,因此活動安排完全掌握在對方手中,也因此讓我們更有機會能體驗道地的大陸文化。同時被邀請的台灣法學院代表,還有台灣大學、政治大學、以及東吳大學各五位代表。
在兩岸的微妙關係下,這種場合免不了充滿宣示意味的開幕儀式以及各式宴會。第一天有各個學校邀請的將近三四百人的台灣參加代表大會師,以及各個大陸高幹和台灣帶隊教授的輪番致詞;有趣的是,兩邊的演講方式很不相同。大陸高幹的致詞方式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念稿模式,即便講稿寫得詞藻華麗到已近乎文言的形式,仍一字不漏鏗鏘有力的宣讀;而台灣教授卻總是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臨場發揮,說些小故事或是與現場觀眾互動;這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原來兩岸的演講模式竟是如此不同,也體會到了言論自由的落差。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開幕儀式竟然像在開會一般的有議程順序,而到最後一個「議程」時,竟是由一位大陸高幹上台,就著麥克風大喊:「2010兩岸荊楚文化行,正式啟動!」此種極度重視「形式」的流程,雖然嚴肅卻讓我們隨行同學大開眼界而不禁莞爾。
在這幾天當中,最辛苦的要屬本所帶隊的倪老師與東吳大學帶隊的黃老師了。在開幕儀式後緊接著的總是歡迎宴會,不論是華中科技大學作東的歡迎晚宴,或是湖北省國台辦舉辦的高級歡迎酒會,兩位老師總是被熱情邀請至主桌吃鴻門宴,一邊吃飯還得一邊與大陸高幹作意見交流,甚至接受酒量的挑戰;而身為學生的我們,總是可以歡樂的在其他桌大啖美食,並與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的朋友交換各式意見,真是幸福許多。
一邊一個世界──令人深受衝擊的兩岸法學差異
在這難得的交流機會中,免不了要安排法學講座與案例討論的行程。在案例討論的部分,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的王鑒非老師蒐集了一系列大陸的網友進行人肉搜索相關新聞;而目前台灣剛通過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中有條件的開放人肉搜索,大陸則在侵權責任法以及徐州市電腦資訊安全系統保護條例中已經明文禁止人肉搜索。討論主題即為:人肉搜索應該禁止或是允許呢?
也許是長期處於民主國家並享有言論自由的關係,我們與政治大學認為應該有條件的允許人肉搜索,在政治大學范世偉學長的帶領下,展開各種關於各種法律原則、人民基本權保護的討論;然而大陸同學的立場,卻總是從較「社會主義」的角度出發,即便贊成開放人肉搜索,其主張的理由亦為「技術應該歸技術,而人肉搜索是一種搜索技術所以應該被允許;要罰應該罰網路業者而不是實行人肉搜索的網友」等論點,而不是以「言論自由是憲法保障的基本權,政府不能妄加限制」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歧異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兩岸法律系統的差別:台灣不論承襲大陸法系或海洋法系,都仍將言論自由當作憲法上重要的基本權保護;而在共產主義底下,大陸法律卻只將言論自由放在一般私法的位階。也難怪在最後真正進行人肉搜索議題辯論時,反而成了東吳大學與台灣大學代表反方、本所與政治大學代表正方的攻防戰,而大陸同學們在缺乏言論自由與法律辯證的訓練之下只能扮演輔助的角色。
大陸法律的智慧財產權(所謂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也著實讓我大開眼界。華中科大法學院的李揚老師就知識產權議題做了一場法學專題講座,其中許多概念因為本於共產主義,所以造就了奇妙的法律邏輯。李揚老師認為「公共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如果利用者停止利用知識產權人控制的知識會使公共利益遭受損害,則雖然利用者不停止利用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力來說是一種侵害,但和公共利益相比,這種侵害雖然不能說是微不足道的,但至少是權利人必須合理忍受的。」換言之,在大陸的知識產權法底下,可以用「公共利益」這頂大帽子做為核駁知識產權人訴請損害賠償的唯一理由!
而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大陸法院判決中,「公共利益」的範圍比我們想像大得多!舉凡「A公司生產侵權物導致A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如果判A公司侵權而使公司倒閉,將使得A公司眾多員工喪失生計」;或是「公園裡的噴水池雖然是專利侵權物,但因為已存在多年,與社區居民有了感情,貿然拔除將導致社區居民共同記憶與生活空間被破壞…」等諸如此類的原因,皆可屬於「公共利益」的範疇,而使得專利權人無法主張損害賠償。另外,知識產權法中亦未把商標與著作權的概念獨立出來,所以即便侵犯商標與著作權法,在大陸法律體系中亦可找到「公共利益」這頂大帽子撐腰!這也難怪在大陸山寨版的商品層出不窮,因為根本無法可管呀!
第四天則還有一個分組討論時間,由台灣的學生被打散與大陸學員組成十個小組,分組討論大陸地區的房價高漲以及飢餓與就業的問題。結束之後每組要派一位代表上台報告,並由倪貴榮老師與黃心怡老師最後做出評論;也許是因為這次參訪的台灣學者實力堅強,所以在許多討論會後往往是兩位老師擔任講評的工作而非大陸學者呢!在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大陸學生有些已經厭倦了共產主義,敢堂而皇之的表明渴望民主與資本主義的立場;但也仍有些學生還是不敢暢所欲言,只要碰觸到相關的概念即噤聲不語,似乎受到箝制的言論自由已是根深蒂固的思想,顯示大陸地區的下一代似乎正在慢慢轉變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法雨繽紛夏令營還具有「甄選營」的功能!其中照顧我們生活起居與活動安排的義工,都是經過甄選的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學生,但大陸學員的部分竟然是來自大陸各省份的法研所考生!這群和我們一起參與營隊的學員都是大陸各大學的學生,希望能進入華中科大法研所就讀;而在經歷篩選過後,獲得資格來參加這個營隊。營隊結束後台灣代表離開之時,就是他們的口試時間!所以這群大陸學生,無不在營隊當中力求表現,希望能在口試之前就先給老師留下良好印象;而老師也能在營隊當中,有較長的時間觀察挑選想收的研究生。這樣的甄選制度令我覺得非常新鮮,也別出心裁並且具有客觀性,唯一的缺點就是對這些大陸學員而言可能造成不小的壓力,但在競爭激烈的大陸環境,似乎是個不得不的選擇。未完待續……敬請期待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