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法所 2009級 碩班 劉湘宜
作者/科法所 2009級 碩班 簡儀婷
壹、清華大學及法學院簡介
校園一景 學生川流不息
清華大學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前身為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為清朝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後因戰亂因素而歷經多次改組遷址,最後於1946年遷回清華園舊址復校。目前校園坐落於北京市西北郊,鄰近風景秀麗的圓明園,並與多所一流學府-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相比鄰。
校園最著名的景點 清華園(二校門)
清華大學一共有16個學院、56個系,不僅在理工專業方面為中國培養了許多首屈一指的人才,在文學、藝術學、法學、美學、歷史學、管理學等方面也在政府支持之下蓬勃發展,確實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也因其專業性在國際富有盛名。
校園一景 情人坡及融雪
清華大學法學院成立於1929年,然因政治及其他因素,法學教育在清華大學曾一度中斷,於1995年時正式恢復法學傳授並建立法律學系,在清華法學院師生兢兢業業、不斷努力下,清華法學院以極快的速度成長茁壯,使其在中國甚至是世界上的一流法學院中佔有一席之地。
校園一景 春天綠意盎然
抵達北京時時正值寒冷的2月天,乾燥的空氣中帶著一絲冷冽。為了辦理註冊及住宿等繁瑣的手續,使得初來乍到異地的我們有些疲倦,但對於清華校園的廣大無際及美麗景色仍舊感到十分著迷。相較於北大帶給人古樸穩重的感覺,清華帶給人一種壯麗又不失優雅的美感。校園中的一切,無論是下雪後一片雪白的畫面、因冬天而結凍的河道、讓人心情平靜的荷塘月色、不管什麼季節都美的像畫的情人坡,亦或是空氣中飄著柳絮伴著漫天黃沙使人睜不開眼,對我們而言一切都是新奇的體驗。
法律系學生節表演現場 老師表演太極舞
交換的時間恰逢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整個校園顯得熱鬧非凡,從老師到學生均投入全心全意在準備為清華過百年生日,不僅各個學院各自準備許多了精彩節目,更有耗資千萬的百年校慶晚會,並有多場音樂會及名人的演講,各系所的回顧展覽更是不計其數。法學院在大禮堂舉辦了學生節慶祝清華校慶(即如同台灣各大學籌辦的法律之夜),除了不可或缺的由學生主導的戲劇節目、歌唱節目外,法學院的老師甚至上台跳舞、合唱,整體而言充分展現了法律系從上到下的活力及創意!
貳、學術交流
此次來到清華大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與中國學生一同學習中國的法律。清華法學院所開設課程繁多,但原則上仍著重於傳統法學課程,且教學方式也偏重於老師單獨講授,較少採取與學生互動之方式;對於法規範的教授也多以法條逐條釋義的方法為之。
法學院中的掛軸
而清華大學向來為政府官員的搖籃,故在教師言談中或多或少可推知立場較為偏向政府,亦即多半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但亦有留美歸來的教師,負責教授網路法及傳播自由,其即秉持著中立的態度,直接明確的指出政府規範的矛盾及不足之處,要求規範者面對錯誤並加以改進,此種學者風範著實令人敬佩。
法學院學生對於課業的認真及學習是毋庸置疑的,在上課期間也能勇於發表意見,大多數人口條都很好、發言流暢,此為他們極大的優點;但有時會讓人有過於化簡為繁的感受,亦即可能將簡單的論點包裝成冗長的論述,且對於國家權威可能犯錯時(例如法規制定有嚴重失誤),竟有為數不少的學生採取維護國家權威的觀念,而非直指錯誤並要求改進。
而中國人口眾多、幅員廣大,需要的法律自然多如牛毛,法律制定及修改的速度遠不及其需要的程度,但政府仍舊努力趕上國家及人民的需要。總體而言,法律規範多半不夠明確、行政機關權力過大、行政規則過於繁多以致有架空母法之虞、國家及地方立法權責區分不清楚、倉促而不透明的立法過程等,以上所指均為當前中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透過這次交換的,能夠近距離接觸許多中國學生、老師進而學習法律,甚至在生活中直接面對法律的實踐,對我們而言確實是十分難得的經驗,短短的幾個月中也帶給我們十分豐富的收穫。
參、城市印象
慕田峪長城
藉由交換的這段期間,在中國許多城市留下足跡,在此僅就北京稍作介紹:
北京-傳統與現代的交錯
北京為中國首都,說其為全中國最重點的城市也不為過,在2008年舉辦奧運後更可看出其發展的速度快得讓人不敢想像。在10年前僅為一片農田的望京(北京市偏東北),短短幾年就變成即將有三條地鐵線通過、有多座超大型購物中心、數不盡的高樓大廈及辦公中心、美侖美奐的住宅社區的新興發展區塊。三里屯地區及工人體育館,更是來北京想體驗夜生活不能錯過的好去處。在高級名牌旗艦店林立、多的讓人眼花撩亂的酒吧沿著熱鬧的街一字排開、來來往往的盡是外國臉孔的情況下,都會讓人有彷彿置身於歐洲國家購物商圈的錯覺。
王府井小吃街
但人們更熟悉的,或者說記憶中的老北京,應該是充斥著濃厚的歷史氣息,轉角的胡同都隱藏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而這也是北京一直以來最迷人的地方。縱使有些景點已經被包裝的過度觀光化,使得其陳舊的氣息被掩蓋,但這無法澆熄我們在北京的處處尋訪古意的熱情,在碰到歷史景點時心中的悸動也是如此的真實。
後海
圓明園因焚燒留下的歷史痕跡、頤和園的的華麗、後海的波光粼粼、國貿CBD的繁榮及經濟發展等、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淘寶之旅、不管何時何地永遠擁擠且步調快速的人群、令人窒息的乾燥空氣、路上各省各鄉的不同口音、野長城的壯闊景色、胡同的懷舊氣氛…,一切的一切難以言喻,北京有太多的事物值得探索,而在交換的這段期間內我們也盡力尋找、感受北京的所有,或許我們還是不夠格可以稱呼自己為「老北京」,但不管如何我想這是屬於我們心中的北京回憶。
肆、交友與人際
幾十年後回想北京清華大學交換生活,最懷念的的事情之一大概是短短一學期所締結的友誼吧。
與大陸同學相見歡
初踏北京,剛申辦的中國移動手機門號裡只存有不出三個人電話,尤其因為住到i-house(國際學生宿舍)沒有辦法取得交友優勢,於是人際關係組建過程一開始似乎被烏雲壟罩。開學前夕努力和其他也到清華交換的台灣人取得聯繫、開學後克服害羞主動和清華同學詢問課業上瑣事,之後參加學校社團、歌唱比賽、厚著臉皮主動要求參加港澳台辦公室舉辦的活動,就這樣一針一線逐漸編織成一片美好的人際網絡。
異地交友經驗實在很特別,既有交友習慣被打破重組,譬如說語言上,面對說著普通話的大陸朋友卻需費心思忖度其真正表達內涵,或遇到慣於講廣東話的港澳友人有時用英文交談還更方便流暢,當然還有瑞士、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或加拿大等不同國籍的人,皆在相處過程中各自發展出不同交流方式,即使是遇見同樣來自台灣的交換生,也因地域、學校不同而需調整交際模式;唯一以貫之的是真誠交友的心意─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最能拉近彼此距離的方法。
交換期間,從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身上,驚訝發現彼此許多不同之處,也進而讓以往只看著某個面向、懶散於某種生活方式的自己開始思考過去自身發展出的動機與行為模式是否有轉變可能。粗淺比較,大陸學生多努力於每個學分,孜孜矻矻上圖書館學習是家常便飯,托福、GRE單字幾乎是人手一本;而香港交換生幾乎每位都在為長假尋找實習機會,大學三年除了成績、工作表現也是很重要的履歷累積,如此才能在香江此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此外,歐美地區的學生許多是對於中國文化或是其愈趨強勢的世界地位所吸引,多為自發的向父母借貸或自行開源千里迢迢慕名而來。同時,在校園裡、甚至整個北京,韓國人特別多,可能由於民族團結的特性,使韓國人明顯突出於周遭環境,一眼即可辨認。
與大陸同學聚餐
年輕男女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時,對於兩性間的大小瑣事總不會輕易放過。對於兩性相處行為模式,來自不同地區的朋友也有著有趣的現象。歐美地區對於兩性關係似乎並不如想像中平衡,譬如有瑞士女性朋友則曾經說過第一次約會還是由男生主動出錢比較普遍,而且婚後女性大多會從夫姓,這跟我以前的認知還真不一樣;而友伴相約出遊也常可以看到香港女生優雅的側背時髦小包,男生們則會主動背起兩人份(甚至更多,視其紅粉知己多寡而定)行李,還會時不時遞水、找陰涼處,深怕同行女生吃苦;對比下,台灣的男女多半能自行打理自己,頂多拍拍彼此肩膀說聲加油,或站在遠處等待另一方龜速前來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
由於北京清華大學是整個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學,因此整個校園臥虎藏龍,動輒是某省狀元或是身懷絕技,而同樣前往清華的世界各地交換生也多經過篩選而有著特殊經歷,我們總在更深一步認識之後才驚覺眼前的人物不簡單。能結交這些朋友是我們的榮幸,但同時也懷疑己身何德何能可得此友,而思索如何提升自己,增進友誼的豐富度。
短短一個學期的時間可以認識那麼多好朋友讓這趟學習旅程更有意義,雖然兩面刃是需要面對短暫相識後即是別離的感傷,但想起一位朋友輕聲細語的提醒:因為是有限期間的交換生活,才會讓這段友誼更顯得彌足珍貴。
伍、感想
「交換學生」這時髦又夾雜多重意義的四個字一直是我們三人所嚮往的。首先非常感謝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提供這樣的選擇給學生,讓我們除了安穩留在台灣求學以外還有不同的選擇、除了在地耕耘外還有機會見識到不同的世界。短短一個學期的交換期間除了考驗於百廢待舉中建立規則之生活能力、談判能力外、也給予很多關於自身認知的珍貴刺激。
一同前往北京的交換學生三人組
也非常感謝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對於初來乍到、對於規則都不太熟悉的我們提供多方幫助。導師吳老師主動相約餐聚,播空與我們對談其網絡法律專業、國外學習經驗以及對於大陸地區各種政經看法,使我們填飽了肚子同時也充實幾分裡子;行政單位的魏老師熱線不斷、東奔西走只為了使我們可以順利使用北京清大網絡選課系統;一開始與我們接洽的王老師也在春節放假期間辛苦地為我們聯繫住宿組,還有雖然因為人數爆滿選不上課仍願意提供座位讓我們旁聽的老師們。能夠順利得在北京清大學習絕非僅憑一己之力,而是因為有著這些老師們的幫忙使得以為之阿。
當然無法忘記初抵北京,積雪未化卻找不著住宿時,所上老師們越洋的幫助與同儕緊張的關懷,讓我們知道無論在外地遭遇何種困境,科法所的師生永遠是最好的後盾。
交換學生的珍貴在於提供與其他學生一同學習、分享經驗的平台,同時也讓自己有機會得在外地久居一段時間,藉此更加深入當地生活,同時使自己脫離本來安全感所繫的環境、重新考驗自己生活能力,甚至重新認識自己,種種皆是留在原本學習環境較難獲取的寶貴經驗。短短一個學期似轉眼即逝卻又彷彿永恆一般將印刻在我們身上,2011年的上半年對於整體人生的影響究竟是什麼目前還無法確知,但肯定的是,從大雪紛飛到豔陽普照的交換生活,將會是我們三人生命中難以忘懷的雋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