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法所 劉尚志 所長
嬰兒潮後段出生的世代如我,看過80年代台灣的成長,由於長期工作於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重鎮,我的學生、朋友與鄰居中,不乏因為科技產業分紅入股所造就的科技新貴;相當多的年輕人取得碩士學位後,立刻投入職場,勤奮工作數年,即使不是腰纏萬貫,也累積了足夠的財富,可以無虞退休後的日子。
觀察台灣科技產業在過去三十年中發展的軌跡,有相當的部分是因為有人才的優勢,尤其是科學園區的發展,召喚了在國外工作多年的台灣人(加上外國人)回歸。仔細觀察這些在國外久留後歸國的人士,不少人在年輕時選擇出國,是因為當時台灣情勢不被看好,生活條件與教育水準明顯不如美國,許多人的出國留學,其實就是出走。一到異國,努力求學及工作,取得美國籍(至少是綠卡),以便終身留在國外。然而,許多選擇此路徑的人,他們的職場生涯,一旦發展到中階主管的位置,便嘎然終止,之後就是等待退休,好好養兒育女,期待第二代不再有文化、語言與生活習慣的隔閡,可以完全地融入美國社會。這些曾經出走的人,在台灣經濟起飛的二十年中,順應潮流,看到發展的契機,其中部分人,也貢獻了一己之力,回流到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台灣,也是他們自己的機會與幸運。
隨著多年的經濟榮景,我們的新世代開始成長,本土意識的茁壯,加上社會富足之後,孕育的自由與自我,台灣進入了民主與開放的時代。但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政經環境的變化,面對全球化衝擊的準備不足,我們的產業與經濟逐漸走下坡,十年來成長與實質薪資降低,年輕人的失業與低薪更成了社會問題。以製造為主的科技產業轉型尚未成功,服務業雖然逐步蓬勃,然而產值的貢獻還無法彰顯於經濟成長之上。不少人嘗試到外國發展,中國大陸不用說,新加坡、東南亞到處有台灣人的身影,年輕人在各地方做事 、打工、遊學、教學、工程師…,白領藍領所在多有。台灣人走出去的故事,正不斷地上演。
是的,每個世代都有人走出去,也有人出走。但我認為,走出與出走,是不同的兩件事。出走,是絕望與放棄的結果,是放下一切,割捨原生的土地,另謀生路。而走出去,是以這塊土地為依歸的,是自詡為台灣人,以造福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為期許。所謂的走出去,是對環境的挑戰,更是對自我的挑戰。這個世代的台灣年輕人,由襁褓時期到青少年,經過台灣富足的年代,然而到了就業的時候,全球化來臨,本土就是國際,國際就是本土,再也沒有本土和國外的區分,不管家裡的環境好壞,都必須要面對外來的挑戰,而要迎接這些挑戰,就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在內有大敵壓境,在外有強敵環伺,我們的年輕人,不論是固守本土或走出去開疆拓土,都不能懈怠,唯有將自己的功夫練好,提升核心競爭力,才有迎戰和勝利的本錢。
典範創新、專業領航
全球經濟一而再,再而三的崩盤,年輕人就業不易,二十年來台灣法律人前所未有的光環開始褪色,而台灣傳統法學教育的殘障,與社會、與專業、與國際脫節,必須為台灣法學發展的空轉,負起最大的責任。多少年來,有志於社會科學的年輕人以投考法律系為第一志願,然而法律教育所帶給他們的,是以通過國考為第一目標,以國內傳統法律市場為就業的終極職志,台灣傳統的法學教育,拖累台灣法學的進展,弱化了台灣法律人的競爭能力。
交大科法所由2000年創設,迄今已有13年。我們所努力的國際化、整合化與實證化,已經彰顯了相當的成果,本所學生出國比例全國最高,留學考試的錄取率百分之百,深造的學校全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學,通過美國律師考試,在司法界、國際事務所及科技產業工作的學生所在多有。這是因為我們選擇與努力的方向正確,培育的人才有國際競爭力,不再侷限於傳統法學教育窠臼的結果。更因為交大科法截然不同於大學組織中散漫與無效率的文化,才能夠落實這些理念。我們看到以教育為志業,以學生為主,以培育國際專業人才的研究所,可以塑造不同的教育典範。
今年六月,交通大學在全校的校務會議,通過成立科法學院的籌備處。在教育資源非常匱乏的現在,在一個理工為主的大學中,有其特別的意義。 我們固然以過去的績效說服全校同仁,然而從今而後,科法學院籌備處肩負了更多的責任與期許,在有限人力下,必須在學校、社會及國際上,創造更大的影響力。學校的缺點,通常在於公家單位體制,制式的規範,不容易有創新的作為。使得教育機關無法協助釐清與解決問題之所在,教育機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隨著全球教育的解放,學習方式與機會的多元,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密切接合,教育機構的角色,必須是個效率化的有機體,組織力量的形成,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以小博大的能量。教育的角色,已經因為社會變遷而變得更為多元與動態。
組織不在其大小,而在其力量的發揮。交大科法的特色在於:人才凝聚力,組織文化與效能強,以及策略創新的能力。我們除了延續既有的優勢外,並擴大過往在法院與實務實習的成效,我們會有更多務實與創新的設計與作法,達成「教考訓用」的合一,並從而引導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服務。
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這是台灣詩人洛夫所寫,洛夫是創世紀詩社的創辦人,對華文社會的現代詩有極大的貢獻。他的詩句,也是我們此次招生說明會的主題。今日的台灣,早已沒有厚實的屋頂讓我們無憂無慮,法律人所實踐的公平正義理念、社會價值與經濟條件,面臨前所未有地低落。我們期待年輕人能夠走出去,也以充實年輕人的核心競爭力為職志,我們要支持、陪伴年輕人,走出那看似厚實、其實已經老朽的傳統法學屋頂,迎接全球化法律戰場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