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法所 2013級 碩班 李律欣
遠在這次講座以前便久聞紐約大學孔傑榮教授的大名。孔傑榮教授曾任哈佛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現任教於紐約大學,其對東亞法制,尤其是中國問題與兩岸關係等政治、法律議題,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除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令人敬佩以外,在台灣最為人們所知的,莫過於孔教授曾指導過的兩名學生皆為台灣政壇上的風雲人物,可說對台灣影響深遠。沒想到這次在交大就可以聽到孔教授的演說、甚至還有幸充當這場講座的工作人員,令人相當沒有真實感,期待以外也格外戰戰兢兢。
這次孔教授不遠千里而來,除為我們分析台灣、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外,亦論及國際上的相關情勢與爭端解決機制,講座前並預先提供兩篇相關文章供聽眾參閱,令人感受到講者的用心。演講中,孔教授以深入淺出的風趣話語帶領大家進入議題,自大家關心的兩岸議題與和美國的三角關係開始,再導入國際社會上爭端解決的觀念。整體而言,孔教授對台灣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並且抱有一定程度的期待;演講的結尾,教授並建議台灣應該善加利用在國際上的特殊地位,斡旋於中美與其他國家之間,以和平方式爭取最大利益。
講座後的座談時間,聽眾的發言也相當踴躍。從學運之後引發的公民焦慮、國內政治的變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牽連,到對於美國與中國對台、對外政策的相關疑問與意見,各種議題或出自不同面向、或不同切入點,皆有聽眾提出論述,內容相當精采;孔教授都在傾聽後並確認發言者真正意思後,以耐心與幽默的言語一一作出回應,闡述自己的想法與立場並進一步與發言者進行對談。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不論是發言者、回應者甚至只是單純的聽眾,都能夠加入雙方的思考、進而達成思想與意見的交流。
雖然本場次講座為時不長,卻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大家帶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與方向。台灣的未來應該怎麼走?對內,或許事涉當局者的專業與民主監督的拉鋸;對外,則有更多國際上的因素需要考量,更是對國家之間的互信與溝通方式的考驗。在民眾逐漸開始關心並接近政治相關議題的今日,孔教授以國際法角度闡述台灣與中國、美國的關係,打開另一扇窗,為台灣的聽者帶來更宏觀的視野與更廣泛的思考角度,是相當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