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築夢實習計畫: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

作者/科法所 2008級 碩班 曾鈺珺
2012年律師高考及格

緣起

很感激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的師長們,積極地尋找良好的實習單位,讓我能在有限的實習期間內,在實習單位接受完善的指導、有效率的學習。謝謝這寶貴的機會,讓我得以在碩士求學期間的最後一個夏天,到新加坡海外實習,為進入正式投身職場做暖身,累積不同的生活體驗,也實現了海外實習的美夢。

實習單位介紹

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Singapore IP Academy)為隸屬於新加坡智慧財產局的研究與培訓單位。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提供相關研究資料,協助新加坡政府進行智慧財產政策決策。另一方面,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也針對政府的智慧財產政策,進行相關人力之培訓。

新加坡政府,近年積極發展專利制度,並將專利市場進行高度專業分工,分成主要三大專利專業,即專利律師、專利工程師、專利經理人,而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近期主要業務內容即在落實政府政策,透過課程培訓,以滿足市場對於專利人才的需求。

國外實習企業或機構之學習心得

因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為新加坡專利人才培訓的重點機關,是新加坡官方與專利實務業界的重要橋梁。故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得以於第一時間將新加坡國家專利政策,立即反映於專利人力資源的養成。

新加坡,為當地專利審查制度雖僅建立約三年的時間,然而因著新加坡政府近年積極拓展專利市場、力求建立完整的專利法規制度,使得新加坡專利制度與市場發展突飛猛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新加坡國際的專利實力將不可同日而語。

實習初期,因被分配協助設計專利經理人培訓課程的規劃與設計,透過參與課程以及實習督導的指導,讓我得以在短時間內,對於新加坡專利政策制度有較全面的了解,並因著在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受到的完整美國與台灣專利法訓練,幫實習單位整理分析新加坡專利法與美國和我國專利制度的異同。

實習中期,則須將初期的規劃與設計具體實行,這期間的行政文書工作繁重,所有的工作成果,均經過實習督導以及工作團隊中層層檢驗,壓力著實不小,但也因著從做中學、從錯誤中成長,讓我突破思考與做事上的盲點與缺失,快速成長進步。新加坡智慧財產局內明快的行政效率,以及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著實讓我印象深刻,也從中成長學習許多做事應有的態度與方法。

時期後期,實習督導給了我一個挑戰—結合我的碩士論文內容,針對美國近期的專利判決與審查制度,向新加坡專利審查官發表約六十分鐘的英文演說。這對沒有用英文發表學術意見經驗的我,確實是不小的挑戰。然而,因著實習督導的指導與同事們的協助,該次分享圓滿落幕,其間藉由與專利審查官的交流與互動,讓我對於專利審查實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新加坡是個居住環境相當便利的國家,治安良好,即便是一個人隻身在外的女生,也都可以感受到友善且安全的社會氛圍與秩序。

語言上,雖中文並非官方語言,但因為眾多的華人人口,以及官方近年對於中文的重視,使得中文已經成為日常溝通語言之一,雖然當地英文發音文法上,與台灣人所熟習的英文有所差距,而成為頗具當地特色的「Singlish」,但不至於會造成太大的障礙,若懷抱著開放的心胸來觀察當地日常所用英文對話,便會發現「Singlish」是很有趣味、且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溝通方式。

新加坡的大眾交通系統,如捷運與公車,規畫邏輯與搭乘方法,甚至是設計概念,都與台北相似,是相當重要且平價的交通工具。

新加坡讓我印象最深刻且懷念的是當地的食物。因為移民人口眾多,多元文化直接反映在節慶與飲食特色上。食物選擇多元,而名稱也多非源自於英文,如nasi lemak、bandung等,無法從字義上得知其內涵,每次嘗試新的食物就像是在冒險,總有新的體驗與驚喜。

很幸運實習期間,遇上馬來曆過年實習單位也舉辦了慶祝活動,讓我有機會品嚐馬來年節傳統美食與節慶文化。當天,馬來同事著傳統服裝,烹煮了馬來年節食物,色彩豐富的食物,在聞「色素」色變的台灣已經很難見到,而年節食物多有吉祥的涵意,馬來同事也不吝嗇地將祝福與喜悅分享給所有人,而我這來自於台灣的實習生,則受到許多的關注與照顧,同事們紛紛向我介紹食物的由來與特色,碗盤中也因此總是滿滿的美食,是相當難忘的經驗,也體驗了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

國外實習之反思:平等價值再省思-多元種族文化與社會政策

新加坡是個由多種族組成的國家。不同族群住民代表著不同的文化,與不同的生活態度,在面積不大的國家領土中,如何包容兼蓄、尊重差異,便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身為一個法律人,向來被教育運用憲法平等權觀點來思考族群議題,而將所學內化成人生重要哲理核心,並自詡能用多元觀點來思考並尊重差異。然而新加坡,自由但寡頭的政治決策方式,確實讓生長於民主法治程序中的我,有了不同的體驗與衝擊。

台灣表現於文化甚至是外表的族群差異,相對於新加坡,是相對小且同一性高的。許多的議題與制度,在台灣未曾被討論或凸顯,然而當地許多政策,均再再挑戰著我對平等的想像與實踐、價值與哲理。例如,新加坡住屋政策與管理目的,希望能「平等地」使所有人均得有安身立命的居住空間、但又為兼顧有效「管理」人民,而產生特定族群會有群聚居住發展的現象,如新加坡境內Jurong East (裕朗東)、Little India(小印度)等印度人聚集的地區。而這種居住地點產生的標籤化現象,甚至在某些檢視標準下有歧視之虞的政府居住政策,不斷衝習我對平等權「separate but equal」的想像,以及思考集體國家秩序公益與平等、居住自由等私益間的平衡與取捨。

新加坡雖華人比例高,但馬來人、印度人也並非絕對少數或弱勢,彼此間語言文字甚至是信仰間的歧異度很高,政府如何在工作、社福、教育體制甚至是基礎日常設施設計中兼顧不同文化的需求,也需要人民的包容尊重與素養,方能在這稠密的人口中和平且有秩序的相處生活,並且追求進步與繁榮。若以結果論評定新加坡政策利弊得失,目前而言,確實仍有台灣值得學習借鏡之處。

國外實習之突破:能力再創造-工作與生活的適應能力與可能性

法律工作,受限於各國規範制度的差異,加上新加坡各項法規多取經於英國,並非台灣法所屬之大陸法系體制,也與台灣法學研究多偏重的美國法制有所差異。因此,實習初期,我即面臨了不同程序法邏輯與實體法哲理間差異所帶來的適應問題,相對於同時期其他當地實習生,必須花費相當時間,熟悉業務相關法規內容。

很幸運,因所實習的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為重要的智慧財產人才培育單位,對於不熟悉當地智慧財產相關法規者,有相當豐富且完整的教育訓練資料與課程。藉著學院內資源的便利,很快速地,能瞭解新加坡當地專利法規體系與架構,並能將之運用於實習期間所需負責的工作業務中。而這樣的挑戰與蛻變,不僅是當下無比的成就感,也是日後珍貴的生命體驗

不同於海外旅遊,海外實習多了工作的性質,強化了在地生活體驗,可以深刻地了解其他國家的工作環境。除了須在短時間融入實習單位的辦公室文化與做事風格之外,也需要快速適應當地生活的步調與方式。如同多數新加坡上班族,每天早上我需要在擁擠的捷運車廂內待上一個多小時,並且學習如何有效率的使用通勤時間,例如閱讀晨間會議資料、當地唾手可得的英文書報以加強英文能力等;新加坡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方式,在具有官方性質的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更是表露無遺,每一份文書須有完整的檢視系統,須經過層層的檢視,才會對外公佈,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所設計的每一堂課程,除了經過院內多次的討論外,尚需由專案管理專業作外部的客觀評估,以求課程能符合計畫目的與成果。

藉由這次到新加坡智慧財產學院的實習,從習慣的台灣到陌生的國度實習,走出熟習的舒適圈,確實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但也因此不斷挑戰與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工作與生活技能,而有所成長與學習。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