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看交大科法所-2016年交換生觀察紀要 : 交換生 陳魏

作者/科法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交換生 陳魏

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生,我有幸以交換生的身份到臺灣交通大學交流學習。愉快的時光總是過的很快,4個月的時間轉眼就要結束,在即將離開的這一刻,我認為很有必要將這段幸運、難得的經歷作一個回顧。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生,我有幸以交換生的身份到臺灣交通大學交流學習。愉快的時光總是過的很快,4個月的時間轉眼就要結束,在即將離開的這一刻,我認為很有必要將這段幸運、難得的經歷作一個回顧。      來之前擔心會不會因為兩岸的這種特殊關係而受到差別對待,心裡難免有一些疑慮和不安,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多慮了,絕大多數的老師、同學以及普通市民對待大陸的學生是很熱情、友好的。這些日子裡,這個美麗的地方帶給我的是滿滿的溫暖和感動。以下由幾個方面來介紹我在臺灣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感受。     

一、學習方面

學校的校園環境很好,不僅大片的草坪,很大的榕樹,而且還有松鼠、鴿子、小狗等各種小動物,經常可以看到遊人用食物餵食松鼠,處處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只是交大,我也去了臺灣其他幾所高校,比如清大、成功大學、中山大學,這些學校也都是這樣。臺灣的高校都是對外開放的,週末的時候可以看到好多的市民會帶著孩子到校園裡散步、遊玩。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學校的圖書館也是對外開放的,而且是免費,這一點是大陸的高校不能比的,我想,即使是高校的圖書館也是公共資源,應該對普通民眾開放,大陸的學校應該學習這一點。 

初到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報到,所辦的姐姐熱情招待我。鋕雄老師邀請我們幾個交換生一同吃午飯,期間,鋕雄老師也向我們簡要說明了科法所的概況。科法所的特色鮮明,以智慧財產權法和美國法為其重點,由於已經接受了美國法的教育,所以很多學生在畢業後都能申請到美國前十的法學院。我結合自己的情況選了兩門課程《美國法導論》、《國際財經案例研習》。授課老師都有著閃亮的教育背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例如志潔老師是杜克大學的法學博士,敏銓老師是斯坦福大學的法學博士。課程所用教材也都是英文原版的教材,其中《美國法導論》是英文授課。這是我們學校無法比擬的,我們應該學習這一點,隨著大陸的國際化的程度進一步的提高,我們應該接觸到美國的法律制度。《國際財經案例研習》這門課採用的是案例教學的模式,老師在課前給每個學習小組一個案例,這些案例都是國際上最新的判決,每個小組在課堂上報告,同時老師會提問。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還可以強化法學基礎知識,接觸到學術領域的最新發展。相比於內地的學校教育大部分把重點放在理論教學,而很少接觸實務操作。不過,臺灣這邊課堂的到課率不是很好,幾乎每次課都有不到的同學,甚至有的時候會有三分之一的同學不到。後來,在和老師的交談中才瞭解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學校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節省交通等費用,允許距離學校遠的同學以網路的形式上課。 

交大科法所的學生都很可愛,特別是女生,溫柔熱心,就像我們小組的幾個女生品喻、欣曄、織慧等。大家一起討論問題,如果有什麼疑問,她們會很樂於解答。但是她們的習慣和大陸學生有很大不同,比如,她們會睡的很晚,起的也晚。有一次討論一個案例,在淩晨2點鐘,她們還線上上討論。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會在上課前帶著早飯急急忙忙來上課。所裡還會經常舉辦一些活動,我們交換生也參加了今年的宜蘭所遊。在大巴上,同學們會表演一些節目,很熱鬧、很開心。住的是四星級賓館,吃的標準也高,而且所裡也給了我們一些補貼。我感覺科法所像一個大家庭,老師和同學的愉快相處。     

二、生活方面

初到臺灣,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這裡的人們都是不慌不忙,節奏很慢,是一個很輕鬆,很生活的地方。週末的時候,不上課,不上班,飯店也不開門搞得我們想吃個飯都不好找地方。相比這裡,大陸的整個氛圍就顯得特別浮躁,生活節奏很快,大家都在忙著賺錢,好像一天之內就要賺完所有的錢,而忽略了生活的舒適。還有,這裡的空氣清新,看不到霧霾,沒有被污染的痕跡,不像大陸的一些城市,常年被霧霾籠罩,空氣品質惡劣。我想這應該和臺灣的地理位置以及污染嚴重的重工業少有關係。 

臺灣的人民都熱情,非常有禮貌。比如上下公車的時候,都會對著司機說謝謝,司機也會主動對你說謝謝。在買東西時候,店員也都會客氣的說謝謝。不論在什麼地方,你看到的都是笑臉和耐心的接待,相對應大陸的服務人員的冷漠態度,一開始這讓我很不習慣,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在等公車的時候也能發現和大陸明顯的差別,臺灣等公車,大家會自覺的拍成一隊,絕對不會出現擁擠的情況,是一堆人在上公車,而在大陸是一群人在上公車。但是不得不說,臺灣的公車效率很低,前門上車前門下車,在乘客多的時候就會造成很多人堵在一個地方。在臺灣,如果有東西忘記在某個地方,你完全可以放心,等你回去找的時候要不還在那個地方,要不就是被人送到服務台。記得有一次出去遊玩,到一家早餐店問路,老闆詳細給我們指路,還拿出紙筆幫我們畫出路線。這裡的人好像對人沒有戒心,有困難就會有人幫忙,相比大陸,因怕受牽連而不敢幫助別人,讓我感受到兩地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三、遊玩方面

來到臺灣就一定要盡情遊玩,這也是我來這裡的重要原因之一。島內交通便利,鐵路網遍佈各個景點,公路也是四通八達,費用也比較便宜。而且景點門票低廉,學生身份可以再打折。再看看大陸一些景點的門票,動輒一百,有些甚至兩百多,差不多是臺灣景區門票的10倍以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臺灣的景點有很多,有很多自然美景,像墾丁的沙灘,花蓮的海,太魯閣森林公園等等,都很漂亮。但是我認為更多的是人造的景點,比如幾米廣場、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等,像駁二藝術特區就是由廢棄的倉庫改造而成。有自然風景的地方,政府加強管理,使這些景點更人性化,更注重細節,吸引更多的遊客。自然景觀少的地方,當地政府會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來製造一些風景吸引遊客。可以看出整個臺灣發展旅遊業的傾向。眾所周知,旅遊業是一種無污染、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他成為臺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應該是大陸一些城市學習的榜樣,包括旅遊業的開發、維護以及管理。 

不得不說說臺灣的夜市。夜市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比較有名的有高雄的六合夜市,台中的逢甲夜市,臺北的士林夜市,臺灣雖小,夜市數量卻是很多。夜市彙聚了臺灣的各種美食,其中不乏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店。大腸包小腸、可麗餅、愛玉冰、芋圓、紅豆餅、木瓜牛奶等等,各種千奇百怪的小吃數不勝數,各有各的味道。我覺得這也反映了臺灣人民的一種悠閒的生活方式,一天的工作結束,晚上和太太、孩子一家人一起品嘗美味,這何嘗不是一種快樂的生活。 

在即將返回大陸的最後一個月裡,我用了10天時間,騎行1150多公里,完成了環島騎行。在這10天裡,我經過的多是海邊的小鎮,可以明顯感覺東西海岸的差異。西海岸地形平緩,人多熱鬧,人文氣息更濃,而東海岸地形相對嚴峻,更多的是自然景觀,人文開發的相對較少。在騎行的過程,我遇到了兩位騎友,一個30多歲,來自臺北,一個58歲的退休老先生,來自桃園,大家的交流很順暢,絲毫沒有被兩岸的那種特殊的政治關係影響。之後,大家留了聯繫方式,現在仍有聯繫。      最後,志潔教授請我們幾個交換生聚餐,為我們餞行,大家很開心的交談,聊了我們在臺灣的感受、感想,以及兩岸學校之間的差別,各自的看法。很感謝交大的老師對我們的幫助和關心。      在臺灣的這段日子讓我收穫很多,在日常生活中,與臺灣人民的接觸使我感受到了在大陸無法感受到的人文氣息。雖然沒有修多少課程,但是英文的教材和優秀的教授,開闊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在這裡,我要感謝給我幫助的老師和同學。交大之行,將成為我的一段美好記憶。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