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法所 2017級 碩士班 王詩惠
今年研討會的主題──食品安全與法律救濟,因近年食安問題頻傳,引發各界思辯如何有效管理,以使人民安心;而法律與政策是否完備,也是食安治理的重要關鍵。希冀藉由舉辦相關研討會活動,搭建起各界交流對話平台,藉匯集產官學民的專業意見,以促進食品法律與政策的研究發展,並引領食安治理的進步。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於4月20日、21日於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辦2018「第三屆食品法律與政策研討會暨跨領域論壇」,主要關注者為,食安案件到法院之裁判是否能滿足社會需求,遏止不良廠商的不法行為。並探討於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下,裁罰業者不法行為之妥適與否?及相關救濟管道是否充分?現行的法治不完備,裁罰路徑不夠好,執法機關也將難以落實,而我國的民刑法、行政法在食安管制方面,亦有些值得省思改進的地方。先進國家經由對行政機關的司法審查,以確定其管制界線,亦值借鏡。
此次研討會之論文發表及與談,主題共分五類,分別為「科學風險評估與司法審查」、「食品安全與刑事裁罰」、「食品安全、國際合作與貿易規則」、「食品管理措施與挑戰」,及「食品法律與政策新秀論壇」,主要是就食品安全之司法面向,由12位主講人以自身專業及工作經驗出發,對食品業不當行為有更系統性及類型細緻化的討論,或提出完備刑事或行政裁罰要件和工具的體系建議,亦透過比較國際經驗,評析我國實務判決,檢視立法與法制之不足、提出改革方向,以使法制及實務運作更為健全。學者除發表其研究外,並和與談人及與會者進行深入討論。
會議另有安排「食安裁罰與法制精進圓桌論壇」,鑑於近年食品攙假 (fake food or food fraud) 等之裁罰是否允當引起民眾及媒體關切,故研討會邀請司法界、公部門和學者等,由羅昌發大法官主持,一同檢視相關實務發展,檢討現行食安法的缺失或工具不足之處。
食品生產及製程之不法型態所侵害法益的層面和相關管制法律甚多,除食品法外、尚有公平法、商標法和消保法等。會議主辦人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TPP與跨國經貿法研究中心主任倪貴榮教授認為,以食品安全與衛生管理法而論,例如廠商以品質較差的原料或成分混入市場,如近年的油品事件,在檢察官無法有效舉證對人體有害,或尚難構成所謂的危險犯時,在現行法欠缺適當的規範下,許多只能適用詐欺罪處斷,此與社會期待似乎有違,而過度擴張攙假之刑罰化,亦有可檢討之處。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法官、律師和學者,以自身專業及工作經驗出發,共同思考法制的革新,對此類或相近之食品業不當行為有更系統性及類型細緻化的討論,以提供更明確之食品攙偽或假冒等的各種定義,或提出完備刑事或行政裁罰要件和工具的體系建議,使事件獲得更適合的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