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法所 2017級 碩士班 王怡雅
本次的講座主題為「亞洲國家面對『藥品智慧財產保護與專利連結機制』的挑戰與機會」,李素華老師從國際的角度帶領現場多元背景的老師、同學們在紮實又短暫的兩小時中,由豐富的實務經驗分享進一步帶入了如何創造與維繫國際研究社群的討論,講座精華紀錄如下:
一、 走進產業能開展出更實用的研究
老師首先分享,比較法研究最終是為了要找到適用於台灣社會的方法,了解實際產業面臨的問題,方能帶出研究的核心面向。為了要擬定專利連結相關法律條款,老師走入產業界,了解台灣各藥廠會面臨的問題,並在此瞭解的過程中,老師以過往經驗為借鑒,非採用讓所有產業界的同仁同時共同討論的方式,而是將產業根據經營模式細分後,再分別與其進行深入對話。藉由此對話方式,廠商們與類似經營模式之夥伴,在討論中能因彼此間共鳴的火花,而分享出其真實的難處,因此能讓老師的團隊了解真正待解決的問題,並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擁有國際化的討論社群是研究至寶
老師進一步分享,在進行專利連結機制研究時,國際的討論社群對老師的研究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忙。老師提到,在這個固定交流及討論的國際社群中,大家即時給予彼此在研究上的指教或協助,能較快速的了解外國的制度及情況,共同討論亦會激發出思考與理解,並因社群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也毋需擔心語言的專業程度會影響自信,在這樣的交流環境中,彼此的扶持成長會是相當值得的人生經驗。
三、 務實才能跨出合作的第一步
關於該如何開啟一個國際的研究社群並能如此長期的維持,老師亦分享了幾個重要的關鍵。首要便是找到合適的合作對象,以及須有一個積極領導社群的角色,以能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為基礎的思考點,較為簡單務實的做法,是由亞洲的國家出發來建立這樣的研究社群。對臺灣而言,研究學者到亞洲國家進行學術交流,交通經費等負擔較小,合作關係長期維持之可行性較高,並基於此長期合作關係,便有助於開啟更多國際研究的討論社群。
除上述幾點,老師更說明了各國間專利連結機制的優、劣勢,與各國政府在面對此機制設計時作出的考量,並分享老師是如何參考國外的法制及台灣社會實際的情況,嘗試擬定出最適合台灣的法律規範條款。老師精采生動的講座著實讓學生獲益良多,非常榮幸有機會能參與這場講座!此外,亦感謝交大科法學院張院長在講座中的分享與主持,讓講座的討論能夠如此順利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