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科法所 2019級 碩士班 吳宜庭
民主政治的選舉背後,除了政治獻金以外,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也成為操縱選舉,甚至是影響公民偏好的一項利器。AI不只能分析選民偏好,使競選者將選舉資源最有效的投入在選民上,也透過分析選民的人格特質,在不同的網路平台上對特定選民發送客製化的選舉文宣來強化廣告的影響。陳博士分別以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以及穆勒報告(Mueller Report)為例,探討AI如何操縱2016美國總統大選的選舉過程及結果,也進一步討論台灣的情況,分析我國與美國在政治廣告上的資訊揭露制度差異。
2018年,劍橋分析被英國衛報指出,其透過學術機構在臉書上的心理測驗遊戲,大量取得臉書用戶的個人資料,並將這些個人資料加以分析成不同的人格。爾後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利用分析結果找出中間搖擺的選民,並開始對這些特定用戶在臉書、google或Twitter上播送支持川普或反對希拉蕊的廣告或假新聞,藉此影響美國總統大選,使川普最後順利當選美國總統。
在該次總統大選中,除了川普的陣營有透過AI分析選民特性以利發送不同的政治廣告外,外國的勢力也透過AI干預選舉過程。2019年發布的長達400多頁的穆勒報告,是有關俄羅斯政府是否干涉美國總統選舉的調查報告。當中提到了,俄羅斯政府為了阻止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當選,透過文章農場的方式,不斷大量的在網路平台上散佈關於希拉蕊的假新聞,並且也駭入了希拉蕊地方黨部及中央黨部的網路中,取得希拉蕊的各項競選政策,試圖阻止希拉蕊在總統大選中獲勝。
傳統的選舉中,候選人會做政治廣告並傳送給所有的選民,但在以上二個例子中可以看到,現今的選舉則是利用AI分析選民特性後,再分別將不同的政治廣告及垃圾新聞大量發送給不同的選民,以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偏好。在台灣的選舉中,中國則是利用網路假新聞,或是YouTube影片中對政治人物的偏頗來影響台灣選舉,因此政治廣告的管制與否,將會是往後AI在民主選舉中影響的關鍵所在。
在最後討論的環節中,陳博士也分享了目前美國政府對政治廣告的管制尚未有明確的界線,臉書跟google則是計畫要求政治廣告必須實名化或進行資訊揭露,而Twitter則是全面禁止政治廣告,但以上平台對政治廣告的管制又牽涉到了資訊揭露之後的廣告效益,以及全面禁止或審查廣告內容的言論自由等問題。台灣目前在臉書上則會揭露廣告買方以及廣告費用排名等資訊。除了期盼政府能透過法令或政策管制政治廣告以外,提升人民對於假新聞或廣告內容的識別能力,或許是解決AI時代中網路政治廣告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