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科法所 2019級 碩士班 范朝詠
法哲學到底對我們的社會有什麼影響?我想這是很多法學院學生學完法理學後仍纏繞在心頭上的問題。中研院副研究員許家馨老師在交大科法所開設的「當代法學思想」課程,從議題開始引導學生思考法哲學的功能,並且訓練學生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不僅讓修課同學能掌握各家思想在特定議題上的核心要旨,也使同學發現自己就
是法哲學的一部分。
當代法學思想並不是一門輕鬆的課,充份的課前準備才能有質量地參與課堂。這學期的上課主軸是人民與國家間的權力關係,老師以公民不服從議題出發,再以死刑問題作結,探討法哲學如何在這些議題上產生作用。同學每週上課前不僅要先閱覽老師指定閱讀的思想原典,也必須先對每週討論的主軸有初步的想法,才能在課堂上和同學進行有層次的討論。而老師會在每週課程開始前約半小時進行議題的介紹,或是對本週討論的思想進行導讀;隨後老師會開始引導學生討論,並針對同學的問題適時給予回應。課堂儼然是一個小型的公共領域,不同專業的同學各自就法哲學家的思想提出解讀或質疑,再回歸到特定議題上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
透過人們在公共領域的辯論,我看見不同時空背景的法學思想在同一個介面上進行溝通。在討論開始前,家馨老師會先協助同學找出問題思考的典型後,再回歸到社會的特定問題進行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每個人的思考大致能對應到某一個法哲學家的思想。例如在太陽花學運中,公民不服從是否能成為阻卻違法的事由?學運群眾發起公民不服從的依據為何?這些問題背後涉及公民應以何種方式推進實定法變遷,公民如何發現法體系的核心價值而確認社會真正應遵守的規範。認為公民不服從缺乏合法性的同學,或許是站在哈特的承認規則理論,認為實定法的變遷仍應透過法定的立法程序加以推動;認為公民不服從可以阻卻違法的同學,又可能是站在羅爾斯的立場觀察既有的救濟管道是否窮盡,或是從德沃金的角度綜觀社會現況與個人的主觀認定來判斷公民不服從的正當性。我們透過這些不同立場就特定議題展開的交鋒,實際上使不同的思想以同一議題作為介面進行溝通,所有的法學思想一旦受當代的公民所認同便成為當代的法學思想,也因此延續了思想的生命。而我們也在意見表達的過程中,發現法哲學如何發揮議題解決的作用。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時序或是分類去理解法哲學,那法哲學可能對我們來說就只是一套又一套抽象的理論而已;但如果我們嘗試從議題尋找法哲學上的解決方式,我們就會發現法哲學家們的思想開始透過人們的立場進行對話。
總結而言,當代法學思想課程不僅是一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法哲學的課程而已,我們透過家馨老師所引導的課堂討論,也實踐了一套細緻思考問題的方法。期許自己未來能活用在家馨老師課堂上的所學,促進公共領域討論能有更多以言行事的意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