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之聖(科法所專班)
指導老師 /陳鋕雄老師
對執業超過十年又要兼顧醫材副業的律師而言,一來學位已非業務上必需,二來回學校唸書所花時間的機會成本,都在當初申請交大科法所司法專班之前估量過。不過從一年多後的畢業結果來看,交大科法所給予的,絕對不止學術知識上的增進。
相較十幾年前就讀傳統型法律研究所多偏重法學文獻的研讀,交大科法所的特色是「與實務接軌」。這點不止反映在敦聘多方領域資深的實務大家開課,縱使是專任老師的課程內容,也大幅度聚焦在最新的實務議題與市場需求,完全發揮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舉例而言,「醫療法律與政策」及「生物科技法律」二門醫療學群核心課程所著重的遠距醫療、精準醫療、疫苗研發、生醫專利,除了擴增傳統訴訟律師僅著重過失訴訟的醫療視野,也超前呼應近年因新冠肺炎所興起的醫療新趨勢;「數位經濟與資通訊法律」除了深入介紹數位鑑識、網域扣押、科技偵查等跨領域新興法律議題,更邀請諸如Facebook、Google高階主管提供大數據行銷與資通訊規範的實務觀點;「證券交易法專題」及「勞動法新興議題與實務案例」雖然以較為熟悉的法律領域為主題,但課程內容完全跟進瞬息萬變的修法動態,以及最新的實務裁判走向,從律師執業所需來看,都是具備「即戰力」的珍貴素材。簡言之,「所學」充分轉換成「所用」,也就意謂業務範圍的擴展與實際收入的提升。
更具體地說,交大科法所經典課程「美國智慧財產權案例研析」要求每週評論數則美國新近智財裁判及相對應的學理分析,再結合由智慧財產法院院長、庭長開課的「智財訴訟實務講座」,就讓一個幾乎沒有承接過智財案件的律師,取得一定程度足與市場競爭的智財訴訟能力,也就包含實際的案件收入;又如「工程法律民事實務」習得我國法院關於違約金酌減的實證研究,更是立即用在一件違約金的和解協商,作為說服法官與對造的基礎資料。以上,都只是交大科法所課程與實務接軌的例證一二。
當然,學術研究本須具備的深度與廣度,也沒有因為強調接軌實務而偏廢。交大科法所每堂課對期末報告「質」與「量」的要求,都不低於國內法學期刊的標準,所以一年多的修課期間,以略加潤修的不同課程期末報告投稿,也獲得二篇期刊刊登與全國性法學論文競賽的首獎,在在證明交大科法所的教學產出,不論實務上或學術上都具備高度競爭力。
最後,交大科法所便利的台北、新竹二地實體開課及網路同步,完全配合了在職專班工作繁忙下的需求,使得4個學期修完24學分外加畢業論文成為可能,再佐以「專班、碩班統一修課」兼顧課程專業度,更讓在職專班的訓練「足金足兩」,非常值得推薦給想實質擴展執業領域的司法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