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科法學術論壇】Covid-19 與防災治理

與談人 /王筱雯 教授(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林宗瑩 副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
      柯乃熒 特聘教授(成功大學護理系)
         郭詠華 助理教授(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

紀錄/蔡欣儒(陽明交通大學科法學院碩士班一年級)

本次的圓桌論壇以「COVID-19與災防治理」為主題的圓桌論壇,與談者來自護理、水利工程、法律等多元的領域,他們帶領著聽講者從不同專業的視角,檢視新冠肺炎所造成前所未見的社會問題,並反思面對疫情災害,該如何記取經驗進行改善。

台灣能有如今的防疫成果,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功不可沒。然而白袍之下亦是凡軀,面對病毒,醫護人員承受的壓力與恐懼,有過之無不及。護理領域的林老師分享他與成大團隊所研究的主題,探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醫護人員的心理需求。其中關於施打疫苗的問題,台灣醫護人員(與就醫民眾)和國際相比,施打疫苗的意願較為低落。研究團隊分析,施打疫苗的意願與該地區疫情嚴重程度相關,台灣的疫情穩定,是以多數人對疫苗仍處在觀望階段。而對施打疫苗的意願較高者則是經歷過快篩的人,因此建議可先讓他們接種疫苗,並以他們的正面經驗建立台灣民眾的信任,以此逐漸推廣疫苗。

此外,醫護人員普遍面臨的身心衝擊包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心理困擾、失眠等等。中度以上的心理困擾需要尋求心理諮商的專業協助,是醫護人員必須被正視的需求。

病毒傳染所造成的危害,與直觀的風災、水災迥然不同,其防治手段自有差異。對於災害,需要不同單位互相統合、進行風險管理。台灣的法制與行政體系隨著台灣所經歷的各種災害而改革,於2000年通過災害防救法, 2016年正式以生物病原災害之名放入災害防救法的範疇。生物病原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將會依據專業判斷、視災害規模、考量傳染途徑等,在出現特定狀況時啟動災害應變機制,例如疫情指揮中心的啟動。與談的王老師提到,相較風災水災啟動應變機制的時機明確,生物病原災害的應變中心開設時機模糊,雖為彈性應變的做法,卻也有不透明的疑慮。

過去處理同為新興傳染病H1N1疫情的經驗,對台灣提升對此類災害的應對有所幫忙,然而COVID-19不同於H1N1的狀況,為其處於網路媒體發達普及的社會。雖說優點是政府可以利用多元媒體進行宣導,相對的假訊息的防制也成為對抗疫情的一部份。與談老師建議,或許可透過增加意見調查、公聽會等公民參與的機會,增進透明度與風險溝通。

台灣經歷了SARS、莫拉克風災等考驗,在行政組織陸續增設了一些防救單位,以彈性應對災變。與談老師指出,是否能有效整合各層級的災害防救委員會、辦公室以及主管機關是防救單位能實際兌現其功用的關鍵之一。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