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經濟分析】修課心得

授課教師 /林欣吾 副院長 (台灣經濟研究院)
作者 /科法所學分班 李介文同學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協理)

學生目前主要企業風險相關諮詢與輔導工作,近期以公司治理與法遵風險相關領域為主,因此除法律架構、基本知識、術語以外,最期望能夠理解關於「法律或監管要求存在之成因與欲達成之效果」,並增加除法律原生以外的原則或架構作為思考運用。因先前曾拜讀過熊秉元老師寫過的「罪與罰之外:經濟學家對法學的20個提問」,覺得從經濟學去看法律發展或設計的思維是很有趣味的,其中有個觀念是:「一個決定(可能來自於法律規範或者是一個判決),要考慮的是對後面社會行為是否產生正向的成效」,這種跳脫個案,而是從整體去考慮預防的想法,跟風險管理的思維一致,就讓我對法律經濟學領域產生興趣。而從實際與企業互動的狀況來看,畢竟講公平正義企業很難有感,更何況回應監理要求,控制設計、落實還有成本問題。剛好老師開了這門課,是法律經濟學相關的探討,又有一般課程少見的法遵制度探討,因此評估會有很好的綜效,就來選修做學習。

在修習此段課程中,我自己體會較多的政策推行的分析基礎,確實仍需從「為誰做決定」、目的來考慮,並考慮產業所處的結構及對應的行為,才會知道政策施行的成效。課程中也提供了很多架構(像創新要素、政策介入工具、ROAMEF)可以供分析,對於了解政策的規劃與實施都相當實用。畢竟國內在制定各類監管措施上,多少會向海外取經,或者是受國際貿易上的壓力必須在國內實施對應的法規,但這些法規怎麼做才有效果,還是須考慮當地市場的狀態,而這些知識都相當實用。而課程中對很多正在發展的議題進行探討,例如賓士與帝寶訴訟議題、電動車開放平台聯盟議題等。另外,老師於本堂課中,以自身經驗介紹了在企業內法遵制度推動的實戰經驗(國內除金融業受監管規定外,其他行業這方面制度與思維還是較少見),獲益良多。

目前企業中處理法律與監理相關事務的人員,仍有不少較從傳統的法學角度出發。但面對現在的經濟環境,若有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政策或監理措施設計的因素,將能夠更好的因應此類風險。由於擔任了企業風險顧問,希望將這些學習到的工具與分析思維,運用至業務工作上,以利對企業的法遵風險因應上,能夠提出更多元角度的建議。另外工作上也存有機會對監理機關提出一些措施建議,這都非常適合將本堂課所學習之分析思維納入實際運用。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