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吳俊穎教授/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
論壇紀錄/陳昱維(陽明交大科法所碩士班)
從COVID-19致死率來看,台灣的致死率相對較高,也成為媒體爭相關注的焦點,背後蘊含的成因仍待研究。本次論壇很榮幸邀請吳俊穎教授前來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探討台灣較高的COVID-19致死率背後可能的成因。
吳教授最初猜想可能與台灣人口老化、檢測數目不夠(因為分母數較少,所以計算出的死亡率變高)、疫苗施打不足、個案大量快速增加等原因有關。吳教授針對以上的不同變因深入探討,發現人口老化高的國家包括日本與義大利等,從數據上觀察,尚無法導出人口老化較高的國家有較高的COVID-19致死率,因此單看人口老化比例,可能不是台灣COVID-19致死率較高的原因。不過,吳教授另外從實證數據觀察,發現檢測數與致死率之間的關聯,這項發現也成為台灣在COVID-19研究的一大亮點。
吳教授又將研究範圍拉到全球的視角,在全球不同的檢測政策中,鎖定檢測數為觀察指標(並非普篩),從中找出檢測數與致死率之間的關聯。吳教授蒐集全球169國家中多達75億人口的統計資料,得出以下結論:檢測數高、致死率低;政府效能高、致死率越低;病床人口比越高、致死率越低;人口老化指數越高、致死率越高;交通便捷指數越高、致死率越高。其中,「檢測數越多,致死率越低」的結論在政府效能、人口老化、病床人口比低等三類指數低的國家最為顯著。首先,政府效能會牽涉到是否有效將檢測資源集中在熱區,所以在效能高的國家(如台灣),檢測數縱使不高,但較能夠鎖定疫情熱區,所以能夠有效控制疫情。接著,在人口較年輕的國家,提升檢測數可以有效降低致死率,但是在人口老化國家(如台灣),提升檢測數對於降低致死率的效果就不顯著;最後是病床人口比低的國家,若檢測數不足,在確診案例快速增加的背景下,致死率容易提高。
此外,吳教授也進行疫苗接種率與致死率關聯的分析,蒐集來自95個國家64億人口,發現COVID-19致死率與疫苗施打覆蓋率、政府效能以及國家GDP呈現負相關,但與人口老化、交通便捷程度、延遲封城時間呈現正相關。施打疫苗確實有效降低致死率,但「疫苗施打率越高,致死率越低」的現象,在政府效能高、人口老化指數低、交通便利的國家最為顯著。
在台灣個案數暴增的,各大醫院也出現醫療負荷量超載的問題,吳教授從不同封城嚴謹程度以及疫苗覆蓋率觀察COVID-19致死率控制的效果。這次研究中,吳教授蒐集137個國家的數據,觀察到比較富裕的歐美國家,疫苗施打率都已經提升許多,但大多數仍舊維持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吳教授細究各類封城措施與疫苗的關聯,以及在不同疫情階段下各種封城方法與疫苗的效果,在統計上都有顯著的亮點。在許多參數間,政府效能仍是最關鍵的因素,會影響疫苗及封城的效果,在效能好的國家在所有封城措施之下普遍都有控制疫情的效果,且效能家的國家疫苗施打覆蓋率也比較高,所以整體效果較為明顯。吳教授以封城指數以及疫苗預測各國個案倍增時間,有助於提供各國政府調配醫療資源與研擬進一步防疫措施。
從以上三篇論文,吳教授分析台灣的COVID-19致死率,認為人口老化是致死率與重症率高的原因之一,也可透過增加檢測數降低致死率。但台灣仍應該提高疫苗施打覆蓋率,並在解封的過程中逐步鬆綁,不宜躁進,以免個案再次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