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見台灣與交大法學

作者/科法所 張兆恬 老師

2017 年亞洲法與社會國際研討會2015 年8 月4 日至6 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第四屆東亞法與社會研討會(The 4th East Asia Law and Society Conference),是為亞洲法研究的盛事之一。本院劉尚志院長、林志潔副院長率領本院教師與會發表研究成果,本院亦於此次大會中被選為2017 年主辦學校,使得台灣豐沛的學術量能,以及孕育這樣活力的民主價值,讓世界所看見。

法與社會在美國學界已是一個成熟的領域。法與社會的研究者試圖跳脫純粹法釋義的觀點,而尋求動態的法律觀察,而這樣研究方法,已普遍為廣大研究者所肯認。美國法與社會學會(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於1964 年創立,於1975 年舉辦第一次全國大會,自1978 年以來更是固定舉辦法與社會年會,至今已成為國際學界的年度盛會。此外,法與社會學會下也設有許多合作研究小組(Collaborative Research Network,CRN),讓研究者能夠就特別關注的子議題串連,形成常態性的學術網絡。在這其中,東亞法與社會研究小組(編號CRN-33,下以編號稱之)隨著亞洲世界的興起而趨於活躍,成員包括台灣以及來自亞太各地區的學者,並且在2010 年開始陸續舉辦東亞法與社會研討會,直至此次為第4 屆。而CRN-33 也於今年正式成立亞洲法與社會學會(The Asian 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並且將於每年度定期舉辦年會,試圖在美國法與社會學會以外,建立以亞洲法為核心的研究社群。

本次研討會與會者近300 人,包括來自世界各國頂尖的亞洲法研究者。其中本院林志潔副院長過去即為CRN-33 的核心成員,亦代表本院成為亞洲法與社會學會的創始成員之一,擔任活動委員會(Program Committee)的委員,並且促使本院獲選為2017 年年會的主辦校。本次年會中,林副院長也與日、韓研究者組成論壇,發表Glass Ceiling and Sexual Harassment Law in Workplac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一文,就東亞各國的性別勞動議題展開對話;另發表其研究成果An Unsettled Matter: Employee Mobility and the Trend to Criminalize Trade Secret Violation,對於台灣營業秘密保護之發展進行深刻的分析與批判,獲得與會學者熱烈迴響。而本院陳俊元老師量化實證之研究成果Return to Basics: an Empirical Legal Study on Directors’ and Officers’ (DOI)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Litigation Risk in Taiwan,以及張兆恬老師融合法律、生命倫理與民主理論之觀點所發表的Public Engagement in Biobanking—Why and How to Integrate We the People in Bioethical Discourses一文,皆分別以跨領域的研究方式,將台灣法制發展呈現於國際論壇上。本院此次與會之發表,不僅向國際學術社群展現台灣研究者在理論與比較法上的能力,更在透過法制的介紹與討論,讓台灣向世界發聲。

本院於2017年將主辦的亞洲法與社會年會,預計將會聚集數百名各國研究者,不僅是台灣本土少見的大規模國際法學研討會,作為第二個年會主辦國,也具有重大象徵意義,意味著台灣在亞洲法與社會研究中的一席之地。本院亦籌劃將於2016年春季先行舉辦台灣法與社會研討會,實踐一貫國際化、實證化、整合化的精神,試圖建立本土法與社會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期望能透過常態性參與亞洲法與社會學會、主辦年會的國際學術交流,將台灣法學研究的多元與創意,以及背後所支持的民主價值,能夠更為國際所知悉。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