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淨零碳排與公正轉型下之勞動議題系列講座】

【2024淨零碳排與公正轉型下之勞動議題系列講座】
場次二:從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及公司特徵來看台灣減碳成效及問題 活動側記
■ 主辦單位: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
■ 活動日期:113年11月13日
■ 主持人:邱羽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 主講人:卞中佩|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 與談人:盧其宏|台灣共力研究社研究員
【勞動法新興議題與實務案例課程】課程講座
撰文/吳易儒(陽明交大科法所碩士班)
本學期邱羽凡老師與共力研究社的盧其宏研究員及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的黃國治老師開設了「勞動法新興議題與實務案例」課程,從法律、經濟、政治與環境研究的角度分析淨零公正轉型中的多元議題。課程結束後,另邀集國立政治大學卞中佩老師舉行專題演講,從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及公司特徵探討台灣減碳成效及問題。
 台灣企業與環境研究的困難與發展
在本次演講中,卞中佩老師談及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與環境的研究。首先談到企業與環境研究面臨的挑戰是資料蒐集不易,台灣直到2013年始公開每年碳排放超過25000噸的企業數據。回顧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對關鍵企業(如:石油、鋼鐵、能源及金融)的掌控及對家族企業(如:連家、蔡家、辜家、王家)的支持促成了台灣當今重要上市櫃公司的崛起,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國營事業漸轉為民營化,政府改以持股方式與企業形成密切關係。
 台灣企業與環境行為
在台灣企業與環境行為的分析中,卞老師首先假設,政府持股或擔任董監事的企業,推動減碳政策的動力相對較弱,因為台灣政府在發展型國家角色下,仍將經濟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則政府董監事不傾向在企業中推動減碳政策,反而成為白手套,以利企業躲避法律規制;家族企業則因與政府的友好關係,得忽視環汙管制。接著,老師藉由回歸分析2014至2018年的企業碳排放資料,發現政府董監事比例高的企業,碳排放確實也較高,若是政府董監事比例高的家族企業,碳排放更為顯著。由此可知台灣企業與政府的緊密關係,對淨零碳排政策的推動形成了阻礙。
 與談及提問
在與談與提問環節,盧其宏老師從經濟學角度進一步分析企業與政府的關係,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政府致力提升經濟發展,兩者目標一致而互動密切將不利淨零碳排的落實,但當碳排放有價時,企業與政府的行為可能會改變。
會議最後,邱羽凡老師總結,全球淨零碳排已成為共同目標。台灣在政府與企業關係密切的現狀下,應思考如何借助國際供應鏈管理與監督壓力,促使政府與企業落實淨零碳排與公正轉型的政策。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