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法所 2009級 碩士班 張愷致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南極冰棚崩塌,北極融冰加劇,近年來這些標題不斷的出現在新聞的版面上,而這些議題也逐漸的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對於全球暖化,我想大家最熟悉不過的,莫過於1998年在氣候變遷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 COP3)所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大家總說藉由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使世界各國得以團結對抗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然而也許大家不知道的是,很快的12個年頭過去了,這份1998年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喪失其法定效力,而且隨著國際間情勢的變動,十多年前簽訂的這份公約,面對當時並未簽屬此公約的新興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等國家,也面臨了無法對其加以管制的困境,也因此2009年在丹麥所舉行的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各國也期待針對全球暖化此一議題,制訂出新的國際公約規範。
坐了14個小時的飛機終於到了丹麥,北歐的景色和處於亞熱帶地區的台灣有著很大的差異,十二月的北歐日照時間非常的短,早上約莫九點天才亮,下午四點天就全黑了;另外,平均溫度大概是零度左右,水氣豐沛時甚至會出現下雪的情形,這種寒冷的天氣,在外活動時總讓人十分地吃不消。此趟的行程中,我們主要集中在參訪丹麥和瑞典的都市綠能計畫,其中包括了以林業加工產生的木屑做為燃料的社區暖氣和熱水供應站、以牧草為燃料的暖氣供應站,以及由政府及社區群眾共同集資興建的風力發電等設施,經由當地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的介紹,我們訝異的發現,丹麥大概是十年前才開始發展生質發電等計畫的,然而在十年的耕耘後,我們目前已經可以看出丹麥和瑞典以再生能源取代石化能源的計畫已經開花結果。此外丹麥和瑞典不論是在油價或是電價部分,都是台灣的數倍(舉例而言,台灣的一度電電費約是三塊多,但丹麥瑞典一度電則要價7~8元),如此的高收費,一方面除了可以使使用者更節約使用能源之外,當地的政府也能藉由高稅收,將從能源消費所收得的稅收投入於再生能源的研發,促使能源科技能獲得更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