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參訪】氣候變遷會議在丹麥 北歐之旅

 作者/科法所 2009級 碩班 張愷致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南極冰棚崩塌,北極融冰加劇,近年來這些標題不斷的出現在新聞的版面上,而這些議題也逐漸的成為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對於全球暖化,我想大家最熟悉不過的,莫過於1998年在氣候變遷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3, COP3)所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大家總說藉由京都議定書的簽訂,使世界各國得以團結對抗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然而也許大家不知道的是,很快的12個年頭過去了,這份1998年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即將在2012年喪失其法定效力,而且隨著國際間情勢的變動,十多年前簽訂的這份公約,面對當時並未簽屬此公約的新興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等國家,也面臨了無法對其加以管制的困境,也因此2009年在丹麥所舉行的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各國也期待針對全球暖化此一議題,制訂出新的國際公約規範。

由於我目前擔任政大財政系林其昂教授的國科會研究計畫助理,而目前所進行的研究,是針對如何使台灣發展經濟之餘更能兼顧整體環境之永續發展,也因此我和林教授便計畫前往丹麥進行一次田野調查,針對丹麥和瑞典的能源政策推行進行實地的探訪,並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對於正在舉行的COP15會議進行參訪。

坐了14個小時的飛機終於到了丹麥,北歐的景色和處於亞熱帶地區的台灣有著很大的差異,十二月的北歐日照時間非常的短,早上約莫九點天才亮,下午四點天就全黑了;另外,平均溫度大概是零度左右,水氣豐沛時甚至會出現下雪的情形,這種寒冷的天氣,在外活動時總讓人十分地吃不消。此趟的行程中,我們主要集中在參訪丹麥和瑞典的都市綠能計畫,其中包括了以林業加工產生的木屑做為燃料的社區暖氣和熱水供應站、以牧草為燃料的暖氣供應站,以及由政府及社區群眾共同集資興建的風力發電等設施,經由當地能源發展中心主任的介紹,我們訝異的發現,丹麥大概是十年前才開始發展生質發電等計畫的,然而在十年的耕耘後,我們目前已經可以看出丹麥和瑞典以再生能源取代石化能源的計畫已經開花結果。此外丹麥和瑞典不論是在油價或是電價部分,都是台灣的數倍(舉例而言,台灣的一度電電費約是三塊多,但丹麥瑞典一度電則要價7~8元),如此的高收費,一方面除了可以使使用者更節約使用能源之外,當地的政府也能藉由高稅收,將從能源消費所收得的稅收投入於再生能源的研發,促使能源科技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這趟旅途,不可不提的當然是到哥本哈根參訪COP15會議的行程,這個影響全球發展的會議獲得了各界的關注,世界各國的政府代表、學者、企業主和環保團體等等均湧入了哥本哈根,由環保團體發動的各式各樣抗議更是不斷的在市中心出現;而由於我們到的前一天,哥本哈根市區發生小規模暴動,丹麥外交部被砸,好幾台車遭到焚毀,也因此整個哥本哈根市氣氛頗為緊張,隨處都可看到荷槍實彈的警察和武裝軍人。在哥本哈根的行程中,雖說很可惜得沒能進到締約方大會會場進行參訪,然而我和老師仍藉此一機會和一些NGO團體進行會晤並交換意見,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很快的七天六夜的行程馬上就結束了,我帶著滿滿的收穫從北歐飛回台灣,回想這趟旅程,除了北歐的再生能源計畫實行情形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哥本哈根行程中所遇到的由歐洲各地大學生所參與的NGO活動,看著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們為了此一議題靜坐抗議,並大聲的向各國代表表達他們的訴求,回想起自己過去曾對於此一問題的默不關心,心中總有份感慨,總覺得應該在台灣的我們,也該讓自己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並對這個社會和世界付出更多的關心;此外反思台灣的能源政策,雖然我國喊說要推廣使用再生能源的口號已經喊了好幾年,不過截至目前我們還是很難看出台灣在這方面,有哪些實際的成果,看著別國的進步和自己國家的原地踏步,或許我們真的該加緊腳步了,畢竟對抗全球暖化已經是個片刻不容緩的嚴重問題。

此趟出國,除了要感謝政大林其昂教授給予我這樣的學習機會之外,對於此次學期中出國行程對於上課造成的影響,也十分感謝科法所所上老師所給予我的鼓勵和包容;此外,在此對於一同參加WTO模擬法庭比賽的隊友:宛菁、若婷和瑋明,也謝謝這三位同學包容我在出國這段時間無法一同參與比賽準備的討論,在此和大家分享我此趟北歐行的心得。

Author: EF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