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法所 2005級 碩班 李佳達
為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接受擔任訪問學者
由本所劉尚志老師指導,碩三李佳達同學主持,台灣社會史上第一個的公民自主研究團隊,跨越台大、政大、交大三所學校超過二十位研究生,歷時兩年辦的的籌備與半年的研究,閱讀環保署歷年所公開,近三百五十本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訪談超過半數環評委員後。發表對於環評制度的驚人實證研究成果,從具體客觀數據可以證明,環評制度的設計上,專家學者在當中幾乎無力維持環評制度當初所設計的中立與專業立場,本次研究成果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包括四大報都有重要篇幅的報導,為本所推動實證研究再創佳績。
佳達所帶領的實證研究團隊指出,我國環評法明訂「對環境有影響之虞者」,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即開發本身必定具有某些具體影響環境的因子,例如面積達多少以上、經過敏感區位,才會要求進行環評審查,但分析所有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的記載,竟然包括六輕擴廠、蘇花高等絕大多數台灣的大型建設對台灣自然環境都「沒有影響」。
這次研究以民國八十七年至九十六年,環保署線上公布的339份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為樣本,尤其針對其第七章「預測開發行為可能引起之環境影響」內容,以檢視個別開發案對於環評項目的影響評估,發現所有建設普遍對於如陸域動植物、空氣、噪音等重要環評項目,都認為不會造成影響或僅造成輕微影響,而也幾乎都以會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繁榮,表示會對社會經濟造成正面影響。若純粹依照這些評估內容看來,似可推論台灣所有的建設,都無害於台灣自然環境,且有助於經濟發展。但實際上,台灣近年公害污染事件頻傳、排碳量年年攀高,失業率也未見好轉,其中最大的問題,便出自於環評制度中最專業的環說書內容中,永遠避重就輕,造就了一個永遠找不出影響的影響評估制度。
研究團隊訪談上一屆過半數的環評委員,並製作普查問卷,發現所有受訪者皆認為目前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所撰寫的「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普遍具有傾向開發的偏頗立場,更有顧問公司私下指出,業主可以各種方式要求環評一定要過,因此顧問公司需要想辦法「美化」報告的內容,以讓環評順利過關。
研究團隊更發現,當開發單位所提出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內容偏頗,環評委員在現行制度上很難加以察覺或反應,以上屆某位環評委員的公文收發記錄做計算,發現無給職的環評委員們,兩年內平均每2.06天就有一件開發案要審,每件從收到數百頁的報告到第一次審查只有約9天的審閱期,而環保署還可能做出行政干預,如蘇花高案在民國89年環評初審,竟以「臨時動議」方式排入議程強行通過;現今蘇花高所進行的環差小組會議,也在主席的強勢主導下通過。
佳達在這次研究的過程中深有所感,由於台灣長期缺乏本土性的實證研究,尤其在法學、政治領域,任何制度的設計只知道抄襲國外案例,實施後卻從未去做更深入而基礎的調查,以評估是否達成當初成效,往往造成社會資源的錯置。然而如此大規模的調查,本來非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根本不可能做到,但這次由佳達所成立的台灣青年環境智庫共同努力,完全透過青年自行串連,以義工形式組成跨校團隊進行「苦力」式的研究,開創台灣青年參與公共議題的新形式,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未來可以一起參與台灣本土的實證研究,可上台灣青年環境智庫(YET)獲得最新訊息:http://blog.yam.com/yetank/ 。
本次實證研究媒體報導記錄:
- 080422中廣新聞:台灣青年環境智庫:環評已淪為橡皮圖章
- 080423中央社 :學者:環評制度應改專任獨立制
- 080423中央社 :環評案近八成認為無影響 環團批橡皮圖章
- 080423聯合晚報:台灣環評大調查 謊言? 真相?
- 080423台灣立報:審查避重就輕 環團揭露假環評
- 080423中央電台:環評報告偏頗 環保團體批環評制度成橡皮圖章
- 080424蘋果日報:環評報告 8成「美化」污染
- 080424聯合報 :青年智庫:環評制度淪橡皮圖章
- 080424自由時報:青年智庫︰環評案 平均9天處理1件 ,批環委淪為橡皮圖章
- 080424中國時報 :環評報告趕工 青年智庫批太唬爛
- 080424工商時報 :準環保署長:環評制度可修正
- 080424人間福報 :環評委員會 環團:橡皮圖章
- 080425蘋果日報 :投書「環保署不願面對的環評真相」